采访康奈尔大学硕士生–“我是怎样五年读完建筑学本硕的”

陈悦:“常常被问到对未来五年有什么规划,对此我从来只有模糊方向性的答案,一个像我一样崇尚自由生活的人,是允许生命充满变数的。漂泊四海所遇到的不可预测的事情,比可规划的更多更有趣。

与其每每追求一个终极目标,我选择思考如何培养自己拥有可以成功,快乐,可以爱人与被爱的素质。事实证明到现在为止,我得到的总是两三年前自己预期不到而更有趣的生命体验。”

张伟用老师采访美国名校毕业生和教授系列文章整理。

 

陈悦,香港大学建筑系本科,康奈尔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出生,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本科及康奈尔大学建筑系硕士,曾在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巴比肯艺术中心等多间设计所担任有关建筑,装潢,家私,服装,舞台,产品,艺术策划设计的工作。曾旅居游学于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毕业至今努力在纽约打拼经营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本文为之前采访文章整理,在此分享给朋友们。

 

读建筑学出身的人很难大富大贵,但一定是好人

 

张伟用:作为科班出身的建筑学人士,请介绍下你对建筑学的认识吧!

陈悦:如果将来我有孩子,我会希望我的孩子本课读建筑,硕士再转向别的科目;这在历史、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意大利非常普遍。因为建筑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对艺术,文化,历史,政治,工程,社会责任,团队精神,创造能力,表达能力都有很好的培养。

朋友间常笑说读建筑学出身的人很难大富大贵,但一定是好人,因为我们的教育里面有太多对人文和社会责任的强调。这个行业很有趣的一点是它的包容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是一门要用一辈子来“修为”的“艺术”。

就业前景方面,其实在美国或者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建筑设计学都是比较没落的行业,一来经济发展慢,二来发达社会越来越强调环保。人们倾向于不建造新房子,而是把旧房子改装重建。相对而言,和古建筑维修、保养和翻新有关的工作则很多。

例如我在伦敦实习的一间小设计所,基本上都是在帮富人和名人把有几百年历史的旧房子翻新作现代化装修,使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改得好也是一门手艺!

在美国,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很难———好学校太多,工作太少。很多同学在做基本上领不到薪水的实习生,也有更多就去市场比较好的香港或者回祖国了。这个行业的确是需要国际视野,中国的市场现在固然好,但是一线城市也发展得差不多了,应该是时候看看中东,印度或者南美的新兴市场了。

 

康奈尔大学校训:使得所有的人可以学到任何他所想学的学科

 

张伟用:你当年成功申请到多所美国名校建筑学硕士以及奖学金,为什么选择入读康奈尔大学呢?能否说明下该项目优势和特点?

陈悦:康奈尔大学是常春藤大学里第一所接受女生,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学校,也是常春藤大学里第一所开设非洲研究中心的学校。以我所在的班级来说,二十多人的一班同学有来自香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国,非洲,韩国,美国(非洲裔,波多黎各裔,拉丁美洲裔,亚裔,欧裔,东岸人,西岸人)和各式各样的背景,与别的常春藤大学比较起来,这样的多元性明显是刻意营造而来。

而事实上学校创校的其中一句格言就是:使得所有人可以学到任何他所想学的学科(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在这样的环境下和各国尖子们一起读书锻炼出来的眼界、包容性和自信自知是非常难得的。

康奈尔大学规模很大,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世界、改变各个领域的大事。对我个人来说,去一所综合大学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给我一个平台,与不同价值观和知识领域接轨。到现在我着手创立自己的事务所,很多时候还是在和当年认识的各行各业朋友互相交流学习,和聪明的人做朋友自己会变得更聪明。

在美国,几所著名建筑系的设计风格都很不一样,康奈尔的建筑系本科常年名列全美建筑系本科排名第一。研究院算是比较新的课程。我当时选择康奈尔的建筑系研究院,一是因为奖学金给的比较多,也允许我直接进入Advance Placement Program (类似跳级);二是因为虽然研究院比较新,但是师资,学校设备,校友人际网都是和历史悠久、排名第一的本科共享的。事实上也的确有好些出身中产的同学和我想法相似,所以弃哈佛、耶鲁来读康奈尔。

康奈尔大学的建筑风格艺术感比较强,重视设计过程的批判思考,重视以手绘和模型推敲设计。有趣的是,似乎同学们即使在用电脑做参数化设计时也总带着一点大师兄Peter Eisemen 和Richard Meier的造型理论风格。所以不论设计媒介是什么,这里的同学似乎都可以把完成品做得比别人的更漂亮,感人。

别人(包括建筑行内的人)对我的毕业作品集最常有的评语是“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而感人的),这点我是非常满意的。有的学校建筑风格比较务实,有的比较亲社会研究,有的机械性强,有的追求前卫设计感,但只有富艺术感的建筑设计才会感人,才会“impressive”,我一直就想做一个这样的建筑师。

 

五年完成本硕的学习——有目标并且每一分钟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张伟用:你以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康大三年半的课程,是如何做到的呢?提前完成学业,而且在校期间参与了很多的实习,如何平衡紧张的时间安排呢?

陈悦:硕士跳级的主要原因是想省钱和省时间,另外进研究院前工作了两年,对专业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在校期间,我既免修了很多课程,也加大了每学期的课量,但有趣的是修学分最多的学期也是我成绩最好的学期,整个人被逼到了巅峰状态。

其实只要有目标并且每一分钟都做自己想做的事,清楚每一分钟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在强化自己的素质去成就更好的未来,就连压力也变得很享受了!

到暑假有的同学就会找大机构实习赚钱,有的同学就会找明星事务所赚经验,有的同学抓紧机会申请学术考察奖学金去旅行。我建议大家什么都试试,甚至休学到各国实习都是好的体验,这样会帮助大家建立更清楚的事业人生规划。

我来美国后第一个暑假去了日本东京的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实习,之后又休学半年旅行考察,还到包括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数间建筑事务所实习,第二个暑假留在学校帮老师做学术研究。

至于争取去著名设计事务所实习的方法,除了提交很好的作品集外,有人介绍也很重要,因为这种大师级的设计所申请的人非常多,一般它们的人事部为了省事,都会直接先在有人介绍的应聘者中挑选,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会看其他应聘书。

 

张伟用:你三年顺利完成了香港大学的建筑系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否分享下你这段经历和感受?

陈悦:香港大学的建筑系是非常好的,师资非常国际化,现在回想起来,我在香港读建築最大收获是训练出对空间的敏感性。香港生活密度高,做设计时思考的总是如何最大化运用空间。比如设计按时间按需要随时灵活变化的功能区;如何充份利用高密度城市每一寸空间(例如在高架桥下建社区中心,以平衡社会发展建设和本区居民的需要);又或者设计一座机械式摩天大楼解决海风吹经密集高楼产生怪气流的现象等等。

没到美国读书之前,我并未察觉自己有这种对空间的敏感性,到了美国一上课,和来自别的国家的同学比较,就显出自己的不同了。而这种敏感性一旦从香港那种局促的环境解放出来,以同样的细心在土地不太受限制的美国做设计,能量就被释放出来。

与其去不入流的美国、欧洲或澳洲的大学,不如去香港读本科,读硕士博士再出国。一来环境比较容易适应,也代表可以更快更容易吸收知识;二来比较便宜;三来很多科系,例如商科、酒店管理、服装设计等,香港的大学排名都在全球名列前茅。在可以预見的未来,世界发展的热门地点是在亚洲,我有很多外国朋友倒是爭先恐后要到香港、上海看看亚洲的市场。

大学只是一个平台让我们去和世界接触,读好专业知识很重要,但是学会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互动,建立强大的内心更为重要。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管你上哪一间大学,要把握机会多参加各类活动,多听其它系的各种讲座,这样你才会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真正了解自己。让自己眼光放远,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把握机会开放自己,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和新的生活价值观,价值观上的突破远比学业成绩对你一辈子来得重要。

本科毕业之后,我选择了先工作一段时间再考虑我的研究生学习。先工作的好处是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行业,并且通过实践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长短处,从而在研究院更有效率地达成目标。另外我也趁暑假尽量尝试不同规模、性质的公司,目的同样是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落脚点。

香港和英国之间有一个游学实习计划,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可以去英国工作或者旅行两年,于是我就准备了一下,从香港联络了几家公司面试,想着这么多面试一定会有一家要我,就上路了。伦敦这段经历非常大起大落,也对我的价值观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伦敦一年半的时间,我在大企业工作过,也做过专门设计精品/室内装潢/产品/家具的超小型设计所建筑助理。因为欧洲人上班下班准时,我还有时间争取到不少一流剧团/表演/艺术节的服装/舞台设计工作,这些机会让我好好了解了我的设计兴趣和强项,也让我积累了大量各界人际关系,大开眼界。

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处理所有问题,每一次文化冲击、或者只是长时间独处这一点,都提供了大量反省自身价值观的机会。在伦敦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努力工作,努力认识人,随兴去玩,感受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与之共鸣。

 

张伟用老师在美国做研究学者,研究课题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通过《美国西部新闻》开设“美国留学”专栏,向世界各地中文读者介绍美国大学情况。欢迎读者朋友们和我交流互动,我很乐意和大家交流美国留学相关疑难问题,帮助大家顺利实现理想的留学计划,也丰富我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