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美国留学

《留美航标》作者刘航谈美国留学的价值和职业发展

图: 前知名记者、UNC访问学者、《留美航标》作者刘航

刘航是我的好朋友,超人一样的存在。作为曾经的大记者,报道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采访过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做过引领潮流、令人感动的公益事业。事业有成,获奖无数。然而,他在2017年,放弃了北京晚报事业编的铁饭碗,访学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简称“UNC”)。

短短一年的访学经历,他在美国成功举办个人摄影展,“被遗忘的英雄-飞虎队与“二战”亚洲战场老兵”,在美国引起轰动,反响热烈。随后,他采访多位卓有成就的美国名校华裔教授、高校领导,成书《留美航标》。书中展示了华裔教授在美国的奋斗与成长,奉献与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华人的杰出代表。从美国留学与职业发展的角度,刘航与各位教授们的深入讨论与尽情分享,向我们揭示了美国名校与奖学金的录取与发放规则,留学生的精彩故事与经验教训,华裔群体在美国追梦的慷慨激昂。

今天让我们进入刘航的世界,从他的视野看看美国留学,讨论中美关系与文化交流,如何最大化实现美国留学与访问学者的价值。

访谈人:张伟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学者,南卫理公会大学硕士预科招生官。

抖音大咖秀抢鲜看:清华大学出版社系列活动“遇上一家书店、邂逅一本好书”,特邀刘航讲述《留美航标》背后的故事。刘航在UNC访学期间,采访教育名家与教授畅谈美国留学,中科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北卡州立大学教务长李百炼、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家刘健等,做大家的留学航标。

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个视频目前还没有公开发布,仅供“张伟用谈美国留学”公众号内部交流。直播的具体时间,可能还会调整。

我也打算近期邀请刘航做一期视频连线采访,深挖他从美国名校教授领会的美国留学宝贵经验,尤其是名校与奖学金录取与发放规则,我打算尝试开放式的连线采访,届时欢迎“张伟用谈美国留学”和“张伟用交流访问学者”群的朋友们参与。

关于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与美国留学

高亮观点:

1.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现出比较明显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凝聚力。

2. 我们看到疫情上半场在国内爆发。美国,特别是我们北卡的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进入3月,国内疫情缓解,美国状况日益严峻。民间逆向对美国民众的关切,捐助早就先于官方开展起来。这都足以再次印证,中美友好、渴望交流的意向一直是主流民意。

3.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将显著提升,这一点毋庸置疑。长远看,对中交流需求的不断提升,势必需要更多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的人才从中工作。

4.三件事恰恰是从近、中、远三个维度。说明了未来留学前景和各领域对国际人才的需求。

张伟用:这两年,中美关系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你曾经是《北京晚报》记者,写过很多的深度报道,也获得了很多国际国内奖项荣誉,又在美国做过交流访问学者,对新闻和国际关系都有你独特的观察和见解。请问你怎么看待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呢?

现阶段,很多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会很复杂。具体到留学这件事儿,有些学生家长直接放弃美国留学计划了。你怎么看这种现象?有何建议?

刘航:我认为很多事都是“危中有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现出比较明显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凝聚力。

事实证明,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特别是在应对风险和危机袭来时的处置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出色。这几个月以来,很多我曾经报道过的医护人员以及我曾经的同事同行都先后奔赴武汉疫区,每天都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发生。

作为曾经在美国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学者,我更关注和愿意传播在这场全球性的疫情大背景下来自中美民间的友谊、互助。我们看到疫情上半场在国内爆发。美国,特别是我们北卡的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进入3月,国内疫情缓解,美国状况日益严峻。民间逆向对美国民众的关切,捐助早就先于官方开展起来。这都足以再次印证,中美友好、渴望交流的意向一直是主流民意。

同时,我们也看到,受疫情全球爆发实际情况的影响,出于对留学生群体身体健康的担心(来自亲人、朋友、国家)中国很多家庭搁置、甚至直接取消了送孩子赴美留学的计划生命安全第一 这再正常不过。

认同家长和孩子们此刻决定的同时,我想说几件事:

1,不止一个渠道的声音表示,今年出国留学的语言成绩线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2,国内院校下学期开学时间迟迟没有具体公布;

3,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士认识到“中国力量”、中国全球地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将显著提升,这一点毋庸置疑。长远看,对中交流需求的不断提升,势必需要更多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的人才从中工作。

留心的读者一定感受到了,这三件事恰恰是从近、中、远三个维度。说明了未来留学前景和各领域对国际人才的需求。这也正是我前面说“危中有机”的用意。

关于职业发展与感想

高亮观点:

1.我如果不在这个时间节点勇敢走出舒适区,可以预见的几年以后(现在说就是已经发生),舒适区肯定也已经不再舒适。

2.我想无论时局、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会始终不渝地在,促进中美交流这个点上多做工作。

3.我始终坚信,雨后未必有彩虹,但晴朗的好天气一定到来。为此,我们必须坚强,度过眼前的黑暗。

张伟用:你当初在《北京晚报》做得如此成功,捧着“铁饭碗”,为什么要砸掉,跑到美国访学呢?

访学这段经历,对你职业发展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你现在做什么呢?接下来3-5年的职业发展大计是怎么样的?

总结这些年的求学与职业历程,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观点和经验?

刘航:不是谦虚,真谈不上成功。作为曾经坚定的新闻理想主义者,我的离开不能算是记者生涯完美的句号。说实在话,是有点儿被“逼出来”的意思。读者不看报纸,都跑去“刷抖音”了嘛。

我眼看着那些曾经引领我的,叱咤风云的记者们,很多因为媒体的衰落,自己的状态都“颓”下去。那我如果不在这个时间节点勇敢走出舒适区,可以预见的几年以后(现在说就是已经发生),舒适区肯定也已经不再舒适。

美国访学的经历无疑是给我打开了另外一片天地。无论是采访《留美航标》的过程,还是在夏洛特、教堂山两地举办摄影展。我在美的工作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来自美国民间的善意、友好,特别是教堂山的华侨华人群体,让我感动,难忘的事情,非常多。也恰恰是因为这个过程,我才有机会回到深圳,成为一个创业者。

我想无论时局、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会始终不渝地在,促进中美交流这个点上多做工作。

两个月前,我开始在业余时间开通抖音,目前,在平台上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我想传统老报记者转型必然经历阵痛。那么眼下的疫情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这种痛吧。

但我始终坚信,雨后未必有彩虹,但晴朗的好天气一定到来。为此,我们必须坚强,度过眼前的黑暗。

张伟用老师在美国做研究学者,研究课题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通过《美国西部新闻》开设“美国留学”专栏,向世界各地中文读者介绍美国大学情况。欢迎读者朋友们和我交流互动,我很乐意和大家交流美国留学相关疑难问题,帮助大家顺利实现理想的留学计划,也丰富我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