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瞭望时评: 临大事,看静气

 3月18日,在武汉天河机场,江西医疗队队员乘坐的飞机起飞。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 疫情是压力,善谋者则可变危为机
◆ 大国国民心态,就是有视野、有胸怀、讲仁义、有定力。不被极端个案裹挟而一叶障目,不汲汲于方寸得失以致顾此失彼
◆ 我们怎样看待这些同胞,其实就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怎样走向世界

 

文:  潘燕

 

历经两个月坚忍抗疫,19日中国境内终于迎来确诊病例零新增的好消息。在疫情通报会上,WHO总干事谭德塞认为“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与此同时,来自境外的疫情输入压力持续上升。20日我国境内新增的41例确诊患者全部来自境外输入,且全球疫情正在以指数级速度扩散。

根据WHO最新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日6时59分,中国以外确诊病例升至152773例,差不多是我国的2倍;疫情最为严重的意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过中国,达3407人。

这样的一个疫情外环境,让以各种方式与病毒“战斗”了两个多月的国人不无忧虑;加之频频“跳水”“熔断”的各国金融指数、若存若续的全球供应链,使得早已深度融入世界、目前正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中国,不得不面对疫情输入和经济重启的双重压力。

每临大事有静气。持续的压力之下,如何稳住心神,抓住重点,细分推进,考验的是决策者的远见与视野,以及民众的定力与胸怀。

比如复工复产。在还没彻底击退疫情时,我们看到湖北省相关部门已腾出手来,将省内所有县市区进行了高中低风险级别细分,近期又推出湖北健康码,并积极与各省区沟通,以期为湖北籍外出复工人员营造“一码畅通”的无障碍环境。

比如中央近期着眼全局进行的一系列宏观布局,眉清目秀主次分明。外部环境复杂,则重点瞄准内需:以定向降准支持实体经济,营造宽松的增长环境;以两个月审批近6万亿投资项目,重点打造5G、特高压、城际高铁、新能源等“新基建”经济增长点;再以稳就业为龙头,针对中小企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出台举措,压实“减负、稳岗、扩就业”责任,稳住基本盘……

有观察者言,今年2月以来中国投资规模之大、审批速度之快为近五年罕见,这些投资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可促进技术更新,催动产业升级,一石数鸟。

稳住之后,面对压力,有静气可变危为机。

比如全球因疫情停工停产、供应链断档,我国正好可以发挥制造业优势,为全球抗疫提供物资支持与生产保障——我国在疫情暴发初期恰值春节假期,对防护物资的短缺感同身受,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优势,在发挥人道主义的同时,利他利己,拓展贸易朋友圈。

再比如这两个月我国在抗疫过程中积累的科研攻关、医疗救治乃至中医药经验,在信息分享助力全球抗疫之余,可以更积极主动作为,扩大科技、经济、文化合作,拓展科教文卫朋友圈,收获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

说到软实力,不得不提一下近来国内社交媒体上针对海外留学生和侨胞归国的抱怨嘲讽之声。

我们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在国家体现为视野和远见,在个人则更多表现为定力和胸怀。这些千里万里归来的同胞,是我们血浓于水的亲人。还记得疫情初起国内物资奇缺时,那架海外华人买了满舱的机票,却在座椅上放满防护物资的飞机吗?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民族危难时最可宝贵的凝聚力。

所以,那些穿着雨衣戴着护目镜、焦虑地坐满机舱的年轻留学生,就是我们遭逢疫情忧心返家的兄弟姐妹邻家儿女;那些护送年迈老人归国的中年人,就是不久前那个为你我买口罩扫荡了所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热心兄长。

大国国民心态,就是有视野、有胸怀、讲仁义、有定力。不被极端个案裹挟而一叶障目,不汲汲于方寸得失以致顾此失彼。

我们怎样看待这些同胞,其实就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怎样走向世界。

刊于《瞭望》2020年第12期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