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满满的1882《排华法案》,为何获得了多数美国人的支持?

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其正式名称为《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美国当时为什么出台这项法案?它给华人及华人世界带来了什么后果?其背后又有怎样的背景和内幕呢?


美国《排华法案》文本封面

  华工参与美国“西部大开发”

1840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利亚地区兴起了一股“淘金热”,当时美国西部地广人稀,急需大量矿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批华工远涉重洋来到大洋彼岸,参与了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这些华工大部分来自中国广东一带,家乡战乱、灾荒和沉重的人口压力,再加上淘金热的鼓舞,让他们背井离乡一窝蜂般来到美国。金矿很快便被开采殆尽,数万华工集体转向了一个他们极度陌生的行业。

这个行业就是修铁路。

当美国东部已有数万英里的铁路时,富饶的加州却被险峻的落基山脉所阻挡,在这种情况下,修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大动脉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萨克拉门托通往东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由于缺少劳工,进度十分缓慢。这时,铁路公司董事克罗克将目光落在了华工身上,他凭直觉认为,一个修建了万里长城的民族,修一条铁路肯定不在话下。

于是,上万名华工来到了筑路工地,中国人的勤劳、吃苦和质朴品质在这儿得到了充分发挥,工程总量的90%基本都由华工承担。为了打通长达1695英尺的唐纳隧道,9000多名华工用手中的镐、锹、锤和撬棍奋战了整整九个月。


华人劳工为通车的美国铁路而欢呼

1869年5月10日,铁路在普罗蒙托里接轨,四名华工扛来用加利福尼亚月桂树制成的最后一根枕木。铁路公司董事克罗克满怀激情地说:“我愿提醒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早完成,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人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所表现的忠诚和勤奋。”

从1848年至1882年,至少有30万名华工进入美国。这些华工吃苦耐劳,大都从事采矿、筑路、农业、餐饮、洗衣等行业,为美国经济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太平洋铁路的完工,加上美国经济不景气,造成劳动力剩余,大量的劳工失业。美国人和欧洲白人移民将此迁怒于中国人,抱怨华工抢走了他们的饭碗。


美刊插画:1880年代遭驱赶杀戮的华人

由此引发白人劳工对华人的仇视,美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出现了排华浪潮,1852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通过“外国矿工执照税法”,高额盘剥华工;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宣布华人不准在法庭作证;1870年12月,旧金山市议会通过《街边挑担法规》,不准市民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篮走动,违者罚款5元;1876年旧金山又通过《洗衣馆法规》,不用马车送货者每季需缴税15元—不言而喻,所有这一切针对的都是华人和华工。

  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

各地的排华浪潮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政界,一些不良政客们为迎合“民意”获取选票,公然将排华列入自己的竞选纲领。1882年,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提交的排华法案,国会两派作了激烈辩论。主张排华者认为华人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并且华工大量涌入,势必与美国人争夺饭碗。反对者则认为,排华之举违背了中美《蒲安臣条约》中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违背了美利坚合众国“自由、平等”的立国原则。最终,排华主义获得了国会多数票的支持。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其主要内容是: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其他居美华人,如果没有适当的证件,一律驱逐出境;今后各地均不得准许华人加入美国国籍。

排华法案之所以被顺利通过,表面看来好像是华工与白人劳工之间的就业冲突,其实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

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完成,修路、采矿等基础建设暂时告一段落,以重体力劳动为主的华工,已不受欢迎。特别是铁路建成后,白人劳工可以自由流通于美国东西部,原来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兼之当时在美华人主要从事服装、皮革、火柴等手工行业,缺乏技术含量,在美国经济结构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美国政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枚棋子。美国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斯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亚洲人从事低等工作,工作完毕便要他们回去,直到再需要他们为止。”

同时,排华潮流还与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密不可分。两党力量势均力敌,都想通过捷径获得更多白人劳工的选票,于是便利用华人问题大做文章。

这一法案给在美华人造成了巨大灾难,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1885年9月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石泉城惨案”,致使20余人遇害,多人受伤,华工房屋被焚财物被掠,令人触目惊心。

惨案的起因源于白人劳工的一场罢工,当时煤矿公司因冬季到来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矿工们趁机提出加薪及改善待遇。资方不肯接受,当地的矿工便联系爱尔兰、苏格兰、挪威等国的移民劳工一同罢工抗议。老实的华工没有加入罢工的行列,引起白人劳工的不满。同时,煤矿公司在白人劳工罢工后,立即到加州雇佣了百余华工来顶替罢工的白人,此举更引起白人矿工及当地矿工家属的愤怒,直接引发了这场惨案。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中国劳工

事后有人对此事说三道四,甚至还有人诋毁华人是低等民族,无意“把自己从暴政和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其实惨案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就业竞争,也就是饭碗问题。

  中国朝野的反应

弱国无外交,当时的清政府和华人民间组织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抗争,但对排华法案的实施基本上没有产生影响。

据美国移民局记录,《排华法案》通过后,1884年中国人入境279人,1885年22人,1886年40人,1887年10人,1888年26人,1889年118人,1892年竟没有一个中国人来美国。1892年,美国国会立法把所有的排华法案都延长了10年,且新增了许多歧视华人的条款;1902年再度立法延长所有排华法案10年;1904年,美国国会议决,排华法案永远有效。


李鸿章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称“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在与美国人谈及此事时他一直耿耿于怀:“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

为抗议美国的排华法案,李鸿章甚至宁愿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李很明白大清国的国力不足以对美国产生任何压力,他只能以这种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伍廷芳

伍廷芳是清末民初中国著名外交家,他曾两次以驻美公使的身份出使美国,第一次是19世纪后期,第二次是20世纪初,都处于美国排华潮涌动的高峰时期。从上任伊始,伍廷芳就意识到,要维护中国与各国间平等地位,首先要保护侨民不被外洋歧视和凌辱,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他在《致总理衙门函》中说:“华工在美,为数实属不少,若无海外托足之地,则谋生愈难,不能不全力与争,期于商民有益。”

善于利用舆论是伍廷芳办外交的主要特点,他曾在《北美评论》发表《中美互惠互利》一文,介绍了中美两国贸易的状况,指出美国的排华法案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希望美国要以“公正原则”对待中国,以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情感。伍廷芳还在一次题为《中国和西方的关系》的演讲中指出“一个文明国家应尊重别国的权利”,委婉地批评美国政府不要在排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宋美龄国会演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国结为同盟,废除排华法案一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后,众院和参院相继通过废除排华法案。1943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法令,废除《排华法案》,他说:“国会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臭名昭彰的《排华法案》至此被彻底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罗斯福总统虽然早已明言《排华法案》是一个“错误”,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就这个“错误”作出过任何公开反思和道歉,直到2012年6月18日道歉案在国会获得通过。对于一百多年前在美国大陆的崇山峻岭里献出汗水和生命的华人和华工来说,这声“对不起”虽然来得太迟了一些,但历史终究记住了他们为人类文明所作的一切。

其实,历史不应也不能被遗忘。( 海南日报)

来源:国史教学与研究 2019年6月7日

发表回复